新闻

把握文明理念,推进文明实践,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2022-10-29 15:31:51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把握文明理念,推进文明实践,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文明”的论述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需要全面把握、深入理解。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文明理念,应切实加强文明研究的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加大多学科融合研究力度,强化考古学和历史学、文化学和政治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以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文明研究,把研究阐释中华文明的重任扛在肩上,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传播中华文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落在实处,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首先,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都要硬,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强调二者的协调、平衡,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其次,要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美好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在经济、科技、文化活动中,要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全面把握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不能畸轻畸重、片面失衡,必须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建设美好的精神家园。

  注重文明实践,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部分,强调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指出要“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社会文明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基础指标。它不仅要看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更要看一个社会在价值领域、思想领域、道德领域、文化领域的发展水平。社会文明是社会建设实践的成果,是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领域中养成的社会气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得到新提高、达到新高度,主要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最根本的表现就是人的文明程度适应现代化要求、达到新时代的新高度。我们要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要求和重要保证,坚持重在建设、以立为本,坚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有着丰富的实践,需要总结、提升实践探索方法。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坚持系统实践、开放实践、公众参与,总结有效的工作方法、操作方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贯穿国家、社会与公众这三个层面。从提高公民文化素质、文明素养,培育良好社会风尚、提升公共文明素养,建设文明城市、文明乡村、文明单位等方面综合发力,切实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为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国家提供基础保障。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我们要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各种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世界文明多种多样,从地域来看,包括中华文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印度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等等。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文明多样化多层次彰显着创造之美。我们应该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美美与共。

  文明与时偕行,创造发展。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要了解和理解不同的文明,发现别人的优长,启发自己的思维,激发人们创新创造活力;应该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挖掘中华文化资源,加强文明对话,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不断提升对外文化交流的亲和力、增强文化传播的辐射力、提高文化贸易的竞争力,更好地展示中华文化精神内涵、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让中国形象不断树立和闪亮起来,已成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任务。要统筹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凝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多方力量,发挥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品牌效应,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互学、文明互鉴格局,不断增强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站在文明进步的一边,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紧密结合。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要系统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新在哪里?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紧密结合,探寻文明的理想境界,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奠定理论基石,对于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种文明新形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开创了发展新模式;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倡导共商、共建、共享,坚持多边主义,反对零和博弈、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有效率,又最讲公平,促进物的不断丰富,又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造福中国,又惠及世界,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开辟出一条文明发展新道路,为人类文明进步带来了新希望。

  此外,人类文明新形态还体现为“五个文明”协调发展。从文明发展的角度,必须强调“五个文明”之间的协调发展,特别要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结合起来、把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结合起来、把社会文明与人的文明结合起来,强调命运与共、多元协同、开放包容。探讨文明性质的革命性、文明构成的全面性,坚持文明发展的永续性、文明主体的人民性,总结文明实践的具体而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强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能够为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标本。要注意文明体系的关联性、系统性、耦合性,必须系统谋划、协同推进、综合施策、全面提升。注重协同配合推进,实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专聘研究员 林坚)

浏览量:265856

网友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服务条款 联系我们
广播电视节目经营制作许可证编号:(闽)字第:00263号
闽ICP备2021000861号-1